恐黑症darkphobia是一款可爱的休闲小游戏,在这里我们是一个怕黑的小孩子,我们只有关掉所有的灯,才能安然入睡,如果在黑暗中逗留太久,那怪物就会把我们抓走,无论是对黑暗的恐惧还是对怪物的害怕,都提升了游戏的沉浸感,非常好玩!
恐黑症darkphobia现在的主题与核心玩法,来自团队最初面对选题“Light”时头脑风暴的灵感之一——扮演一个怕黑的孩子,只有在关闭所有的灯回到床上后,才能安心进入梦乡,进入下一关。如果在黑暗中呆太长时间,就会被怪物抓走。
这个创意被提出之后,几乎立刻获得了整个团队的共鸣——
对关灯那一瞬间被黑暗包围的恐惧;
担心自己被鬼怪抓走,因此拼命冲刺奔向床上的紧张;
把头蒙住,用被子将全身紧紧包裹的安心;
这些都是我们幼时曾有过的历经和感受。 童年的我们把床当作避风港,只要躲进被窝,一切黑夜中的魑魅魍魉都将离我们远去。
当我们确认以“怕黑”为主题后,便围绕这一恐惧提了许多的问题:童年的我们为什么怕黑?孩子真正在恐惧的是什么?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引起更多玩家共鸣的主题,以提升玩家的代入感。
在讨论过程中,一位成员提及自己曾是留守儿童,回顾TA的成长环境,孤独和恐惧总是如影随形。
TA在上小学之前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父母则背井离乡做生意。基本上一周只能见一次妈妈,一年才见得上爸爸一面。即使在外务工,父母也是两地分居的状态。而他们好不容易重聚的时光,也常常被争吵、甚至打闹填满,根本顾不上TA。TA就像个被忽视的影子,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见。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于是在成共识后,策划便以此作为切入点,将孩子对“忽视”的恐惧,具象化为对“黑暗”的恐惧,作为本次Game Jam的主题。比赛中对于“忽视”的设定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父母对“陪伴孩子”的忽视,另一个是父母对于“孩子感受”的忽视。
父母对“陪伴孩子”的忽视,导致孩子在本该感受爱与温情的年纪,体会到的却是孤独和无助。四下无人之时,独自蜷缩在寂静得有些喧闹的房间里,任凭那些不可名状的恐惧,杂糅着孤独,在黑暗中将孩童的世界包裹。
而父母对于“孩子感受”的忽视,则表现为低估孩子对情绪感知的能力。以为拙劣的演技和浅显的谎言可以瞒得过孩子,殊不知那些持续到深夜的争吵,玻璃四碎的嘈杂,歇斯底里的吼叫,裹挟着肆意喷溅的情绪,疯狂地涌入了房间的各个角落缝隙。它们会潜伏在黑暗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没,化身吞噬孩子美梦的恶魔,蚕食着幼小易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