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非遗”传承阵地,提升实践研究高度

作者:袖梨 2022-06-30

——2015-2016学年“非遗”课程总结专家指导实录

参加对象:全体非遗教师

主持:张晓锋

主讲人:吴科长

从教材开发到整体实施一直伴随着你们前行,我一直感觉春江的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一直走在新北区的前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的研究组织稳固化
建立年段责任,每一个组长都明确自己做了什么,该怎么做,组长和组员之间联系稳定。
二、校本课程实践目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做到从粗到细,从多到精。具体实施阶段,目标清晰,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程的建构,到课程的反思,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成效。
三、课题教研常态化
每月一次研究,能一直坚持,以实在的课例研究为平台,调动级部的力量,不放松,稳扎稳打。
四、课例研究的多元化
课程时间长短多元,课例研究材料多元,使教材的有效性得到验证;研究方式指向多元化,怎样备课,课型内涵和表达是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做到全面开花。
五、校本课程成果化
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次都有成效,特别是“非遗文化节”的展开,如果在“非遗文化节”中有一堂展示课就更完美了。
每一个年级组都有各自的特点。五年级把教学与成效的反应连锁进行,根据学生兴趣开发课程,他们的建议也很好,将课堂平移出来,不仅可以向校内平移,还可以向校外平移,无形的课堂在校外,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课堂转移到社区?
二年级有3大成效:首先,课前滋养策略。学生可能不熟悉,因此要在课前了解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学生学会丰富自己,教师也可以在午会、晨会等时间预先布置相关环境。其次,教学技术优化。利用微视频,使教学手段艺术化、多样化,调动多元器官和感官来进行学习。最后,每堂课的效果总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好与不好都要看学生学得技能了吗?有感受了吗?才是课堂的价值所在,是一堂课的最终效果,这提醒我们在学完一节课后可以发一张纸条给学生评价自己的态度和收获,也可以评价这一堂课的学习方式和建议,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校本学习的主人。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发言最有价值。
三年级的教师在短课上做出了价值。短课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践调整。三年级还在教材驾驭上提出了困惑,我们在用教材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调整。比如开学前可以将认知课程调前,轻松时可以教学较复杂的内容,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去和留也在自己手中。教材的自由度较大,上不封顶,下不封底,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成效进行选择。
四年级在童玩上已经做到儿童的情绪极致。传承非遗的第一任务是传播,然后是承接与创新,如果三合一,那非遗的目标就达成了,四年级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一年级学生有特殊性,既无感性知识也无理性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浅出,一年级组提出的问题很好:如何让教师走进教材?
在以后的发展中,目标在于提升非遗课程的品质,扩大非遗建设的影响。在今后,使非遗课程走出春江,走进常州市,走向江苏省。
如何提升品质?我们可以围绕以下4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整体思考。
我们一学年对校本的课程实施要有顶层设计,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建议可以印刷给教师们写一写建议,进行增删或点评,把我们的整体思考从实施意见走向顶层设计。
二、视野开放。
1.要有永在的活力,始终对课程实施、执行、创新有活力,个体爆发,群体增生,少一点推背,多一点自觉,使非遗课程的实施成为自觉的任务。使用了教材后是否有点评?是否有反思?教材在手中优化就是使教材有活力。
2.师资开放,打破学科界限,可以构成一个校本研究的实施共同体,可以让不同学科教师走上讲台,把课堂移步到其他教师课堂,一部分主任教师讲,一部分辅助教师讲,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主人翁意识,师资队伍多元化。
3.课型研究开放,首先要知道可以有哪些课型。
(1)认知型。我们要知道是什么?可以学什么?它要解决的目标是:知道学什么,是什么;明白特征;感悟教材意义。教学方式不仅是读文本,更多的是图文并茂。
(2)操作型。知道我在学什么,操作的材料、器具是什么,知道怎么做,要程序化、操作化,明白关键的节点是什么,还要知道做到怎么样?水平目标和效果会怎样。最后是做得怎么样,也就是学习效果的评价。
(3)实践型。实践型更多是在操作型中知道怎么做后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在家庭中重复进行,但要有提高;也可以在校园内实行,这些实践性的课首先要在理论上了解才能有所得。
(4)游学型。要先阅读教材,明白游学的方向和内容,比如了解古迹、了解渔业生活等,将文字与实际相结合。要布置给学生游学单,知道观察什么,通过观察感悟作用,了解历史,提高认识,交流心得。
(5)访学型。人文类的课文,非遗的技术和传统等在课本上有一些知识,可以找到一些年长的人进行访问交流,明白更细节性的知识,贴近非遗人,走近非遗品,调动五官,以情感调动为主体进行学习,访学后就地可以进行感受和收获的交流,激活学生创造非遗。
(6)游学汇报、访学汇报。在游学和访学时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的感受与小组相结合,体现感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资料的积累,在汇报课时进行播放,然后请小组汇报,自主进行反思,他人进行点赞,这样能促进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更有兴趣学习,小组间会相互比较,提升学习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提升校本化课程的学习力是我们下学期要思考的。
(7)观赏品评型。请几位民间高手进行表演,然后进行点评,学生在观察时会从形状、味道、技能熟练度等方面进行点评。观赏得越仔细就学得越快,这可以激活学生兴趣和情趣,让学生更热情,更投入,也会让非遗人感受到价值。
(8)综合展示型。最大型的活动就是“非遗文化节”,如果再加入几点会更精彩,比如加入教材形成的场景,课程实施,课堂精彩瞬间和我说校本课程的感悟,会更有说服力。
三、长期坚守
希望坚守课程阵地,坚守校本课程的地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长期坚守课例研讨,做到感性和理性积累,使课程走向精美,整理教研活动的实录,记录每一步成长,这是一份很可贵的资料。学校的课程创造与教师的创造课程要完美结合。长期坚守教研常态,这样课程研究才能点点闪亮。
四、自觉提升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主体地位,教师怎样才能将主体做得更精彩,不仅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实施的资本。教师要多读书,课题组也要每月推荐,使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可以成立阅读小组,一人发表文章,其余人跟帖,形成阅读的价值和理念统一,由小组转向个人,由泛读到通读,由细读到精读最后到研读。自觉提升实施课程的能力,熟悉教材,提升能力,学会初备,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建立学科共同体,跨学科教学,提升研究品质,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风格,提升研究的有效性。
在评价方式上,应思考如何打造有效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评星级。教师队伍方面,即师资方面,可以建立志愿者队伍,新学年初发聘书,邀请这些志愿者每月走进课堂,邀请非遗人进课堂传承非遗。  


                              实录:王尹希     修改:张晓锋
                                         2016.6.28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