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成员。
以此为起始,互联网在中国已有十余年。短短的十余年中,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过初始的冲动、有过欣欣向荣也经历过泡沫的破灭,但如今,中国互联网已经跳过了那些艰难的阶段,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业内人士习惯用“浪潮”来划分互联网的发展进程,这似乎更适合对互联网前进步伐的描述。如果说,2000年是第三次互联网浪潮的开端,那么,如今随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的驱动,中国互联网已步入第三次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急于去畅想一个美好未来,而是应该基于现状,对这个阶段进行全面认识、分析和解读,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轨迹,挖掘网络所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认清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
为此,《网道》编辑部本期邀请了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杨伟庆、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主任胡延平先生、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金定海、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副总经理张灵燕五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次互联网浪潮进行剖析与解读。
第三次互联网发展浪潮用户需求至上
想到这个题目时,觉得好像在写大实话。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运营商而言,自然是用户需求至上。不然,做出来的内容没人看,或者是提供的服务没有人使用,将是最大的失败。
不过,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最后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商业领域所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应用的网络化,而且越来越细分的应用需求与网络的结合,会始终处在一个创新的状态。创新的应用,创新的技术与服务不断地产生。因此成为一家真正能“用户需求至上”的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随着国内第三次互联网浪潮的来临。
笔者认为,1995~1997年的互联网概念的引入,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发展浪潮;1999年资本驱动下的“网络产业化”,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发展浪潮;自2000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开始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其标志是互联网应用的繁荣。尤其是随着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一些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成熟,越来越多的新应用不断涌现,如2006年渐渐兴起的网络社区、博客、网络视频等网络应用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