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想法。我讲话的题目是:经典阅读: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灵感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一位勇士乔治屠龙救了加泰罗尼亚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馈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和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会送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们回赠一枝玫瑰花。这一天,也是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于是这一天成了全球性的读书日。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1、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 2、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基础的东西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阅读,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是异化了。
有这样几个高考作文题《我想握着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有人发现这些题目都可以用一个模式来套,都可以写关心弱势群体。分别写:我想握住民工的手;必须跨过与民工差距这道坎;他们是一群民工的子弟。而事实上,写这样文章的人,也确实得了高分。还在报上宣传。这样的题目只要事先准备几篇,还有什么不能应付的?还需要读书干什么?
还有人收集了用同样一句话作开头的万能开头:那句话是“屈原向我们走来”:
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刚刚过去的长郡高三第三次月考,作文题是“悟”,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悟到什么呢?……”
这样的作文与阅读,怎么能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怎么能促进同学们刻苦读书呢?
作为语文老师,我和我的伙伴们对此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忧虑。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状? 我们为什么要去阅读呢?
人们一般认为阅读有两大理由:第一,经典作品微言大义。虽然它是一部小小的书,但是隐含了大大的道理在里面。人们阅读之后,能够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事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道理。第二,阅读有现实意义,即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我看来,阅读的理由是:人生苦短,好书太多,我们只有去阅读经典。
让我们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下阅读的现状与问题。
其一,根据国内最近的调查,中国连续六七年来阅读率一直在下降,目前已经低于50%。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还有一些人说不习惯读书,这两者加起来,超过70%。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30万本,但是家庭户均消费图书还不到两本,据称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此次调查首次同步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高达81.4%。此次调查强调了一个事实:我国成人阅读率不敌青少年。“太忙,没时间”“工作生活压力大”成为许多人不读书的原因。
另一方面,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流行,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图书、网络文学、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体验也不断出新,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载体在变化,阅读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对于科学知识的研读、文化细节的品味、深层学术思想的交流,以及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传达这些传统纸质阅读所带来的深层体验离人们越来越远。
其二,从经典阅读,到人文学科,再到人文教育。
阅读经典究竟有用还是没用?读它到底有什么价值?教材和教辅类图书占中国图书总销量的71%,在各大书店占据着很大的一席之地。读书也似乎只有应考、求职、升迁等功利性的目的,不分时间,不问目的的单纯性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对于高中生,阅读似乎只剩高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