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全球性的生意只与那些“巨无霸”级的跨国公司有关,其实这个观点早该放到箱子底儿里压着了。在今日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公司一样可以成功,做大买卖。澳大利亚的Rip Curl 公司和新西兰的Angler Accessries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Rip Curl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离开澳洲著名的贝尔海滩,这是一个冲浪的天堂。公司的业务也围绕着冲浪运动产品,现在公司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品牌,每年有1.5亿美元的净利润,而且70%的产品出口国外。虽然公司的规模只有普通庭院那么大,但1.5亿美元的净利润与公司的规模并不矛盾,公司的老板和职员们仍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并且大家都参与一个很好的体育运动―冲浪,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试验了自己的产品。这也成为Rip Curl公司的企业文化,让娱乐成为工作。
这是否有些不可思议呢?其实,这样的公司在西方比比皆是,他们通过设计、试验来推出产品,而自身却没有工厂,这其中最让人熟悉的就是NIKE公司。这家公司实际上只有工作室而已,但却成为运动品牌的先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小公司”有“大智慧”的另一个例子是新西兰的Angler Accessries公司,1998年,这家公司因为对新西兰的外汇交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受到新西兰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嘉奖。而它的产品就是很简单的手工制作的渔网,这些渔网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中热销,当然也包括新西兰本土。但是本土生意只占1.25%,55%的市场在美国和日本。与澳大利亚的Rip Curl 公司“异曲同工”的是,Angler Accessries公司只是一个六个人的团队:三个全职的职工加上三个兼职的职工。
为什么小公司做大生意的案例在西方社会如此之多呢?有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他们站在了经济金字塔的顶端,食物链的第一环节。他们利用了知识资本,掌握了转化知识为企业的发展核心,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创造高利润。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的定位非常准确。一是要定位于全球市场,了解地球村的概念,两个公司的总经理把这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的反应,主要是从外国公司进口或向外国公司出口,这样就会受到外国的牵制,很少甚至没有主动权。现在中国很多公司风风火火地讨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其实我们只处于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被别人反倾销诉讼的几率特别大,罚款也就少不了。第二阶段,是原始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雇佣外国的代理或与外国工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第三阶段,是建立国际性的运作,在外国建立分公司,拓展业务。第四阶段,是全球性市场,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策略联盟、投资入股、附属公司、网络营销等多方位手段实现。